廖运周,安徽人。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一九二七年曾加入过中国 *** 。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 *** 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一○师六五六团团长、三三○旅旅长、一一○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 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廖运周,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1927年春加入中国 *** 。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属炮兵团见习,第25师75团1营参谋。参加南昌起义,任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他此时所在的部队,正是叶挺的部队。起义军南下潮汕失利后,廖运周到了南京。
1928年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秘密潜入 *** 三十三军从事兵运工作。他是杰出的地下党员,长期战斗在敌人内部,曾先后任团部副官、师部副官长、团长等职。1933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升任 *** 军少将旅长、副师长、110师师长。1938年恢复 *** 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 *** 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110师 *** 地下党委书记。
生平:
第一期毕业
生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安徽寿县廖家湾(现划淮南市)人,原名廖冠周,字冠渊。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南京军事学院(人民 *** )第一期毕业。
1927年7月军校毕业后派任武汉国民 *** 第2方面军炮兵团少尉见习排长,旋调任第25师(师长李汉魂)第75团(团长孙一中)团部中尉参谋。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后任民革第25师第75团团部上尉参谋兼警卫连连长。9月在广东梅县战败被俘,旋脱逃避居上海。
1928年2月6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33军(军长张克瑶)学兵团(团长孙一中)中尉教育副官。6月因学兵团解散,改任 *** 寿县县委委员。8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团(总司令方振武)参谋处(处长蔡天囚)上尉参谋。12月调任第96师(师长魏光武)参谋处上尉参谋。
1929年1月第96师缩编入第44师(师长阮玄武),任参谋处上尉参谋。4月调任第6路军(总指挥方振武)参谋处(处长蔡天囚)上尉参谋。6月调任第45师(师长鲍刚)第134旅(旅长王占林)第267团(团长乔明礼)上尉连长。9月调任师部参谋处上尉参谋。11月因所部兵变被撤职。
1930年5月出任北京国民 *** 第2方面军(总司令鹿钟麟)第4军(军长阮玄武)第2师(师长鲍刚)参谋处上尉参谋。
1931年1月调任第2师第2团(团长乔明礼)少校连长。
1932年12月所部改称“抗日救国军”(总指挥方振武)第2师(师长鲍刚),升任第2团中校营长。
1933年5月所部扩编为“抗日救国军”第2军(军长鲍刚)第2旅(旅长乔明礼),升任第3团上校团长。9月第2军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46旅(旅长鲍刚),改任第738团上校团长。
1936年3月23日叙任陆军炮兵中校。
1938年1月独46旅738团改编为第1战区补充第2师(师长张轸)第3旅(旅长辛少亭)第6团,仍任上校团长。2月所部改编为第110师(师长张轸)第328旅(旅长辛少亭)第656团,仍任上校团长。10月调升第110师(师长吴绍周)第330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
1939年6月所部缩编为三团制,调任第110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野战补充团团长。10月改兼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游击干部训练班(兼主任汤恩伯,教育长马励武)少将大队长。
晋升上校
1940年7月19日晋任陆军炮兵上校。
1941年6月升任第110师少将副师长。
1942年4月1日升任第110师(师辖三团)少将师长。
1944年6月27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4月第110师整编为第110旅(旅辖两团),改任少将旅长。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4月15日晋颁三等云麾勋章。
1948年9月19日整110旅恢复第110师(师辖三团)番号,改任少将师长。同月22日晋任陆军少将。12月27日在安徽濉溪率部起义。
晋升为师长
1949年2月9日所部编入人民 *** 第42师(师辖三团),任师长。
1952年9月入军事学院学习。
1954年12月军事学院毕业后派任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1955年9月27日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8月转业后任吉林省人民 *** 体育运动委员委主任委员。
1976年9月调任民革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79年10月当选民革中央常委。
1983年6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6月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96年5月11日在北京病逝。着有《我的回忆》。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廖承志(Liao Cheng,1908年9月至1983年6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人大)
广东惠阳县人
1928年入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
建国前历任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宣传部部长、香港统战工委书记、新华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中联部副部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副主任,中侨委副主任、主任,北京外语学院院长,中日友协会长等职
1977年任外交部党组第二副书记
1978年起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党组书记,港办主任
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党的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3年6月去世
成都大运会涉及哪些高校如下:
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CUPL)、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
西北工业大学:
1946年,迁至咸阳。抗日战争胜利后,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相继迁出复校,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其它三校未迁出的师生继续留在国立西北工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1893年9月20日,已任北洋官铁路局总工程师的金达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从中国铁路发展的需要出发,建议开设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清政府借口经费困难,决定缓办,仅准在天津武备学堂增招学生。
重庆大学:
民国18年(1929年)夏,“重庆大学促进会”成立。同年8月,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大会开展,会上发布《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宣言》。同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建校之初,仅设立文理预科班。
华东师范大学:
光华以“知行合一”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1949年11月恢复原校训),以“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
北京交通大学: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
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大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次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为中国电信工程的开端。
华东理工大学:
1952年7月,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同年8月11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部会议室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
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校址设在上海市江湾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院址。
廖承志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曾经七次半被捕、坐牢(“文革”软禁,他自己戏称半次),平均每周就有一天是被囚禁的。本文叙述了他的铁骨传奇。
赤坂拘留所毒打下的成熟
1927年9月的深夜,17岁的廖承志正在东京赤坂一所民居内苦读德文。他答应了母亲何香凝,准备去德国学本事。
随着一阵猛烈的砸门声,一大群日警撞进卧室。
廖承志来自血雨腥风的中国,不问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搜查完毕,几个日警簇拥着他往外走。警车跟前,廖承志看到姐姐梦醒和刚才在她屋里谈话的一个同学早已被押在车前。他知道姐姐确实是在与不少人联系,又在搞学生运动。他想奔上前去,却被押到了后面的车上。
警车开进东京赤坂拘留所,廖承志被单独推进一间小黑屋,他明白,这就是过去常听父母讲的:拘捕。
一个月后,因证据不足,廖承志被释放,廖梦醒被驱逐回国。临走前廖梦醒叮嘱弟弟:“你以后真正是一个人了,一定要记住父母的话,照顾好自己。”
荻洼警署请出权贵戏日特
1928年,廖承志进入父亲廖仲凯早年就读的早稻田大学。在这里,因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愤而脱离国民党的廖承志,想寻求一条不同于国民党的道路,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学习马列原著,仔细对比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想明白了很多道理。并由留学生郑汉先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东京特别支部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所”。
1928年1月,因参加社会活动太多,又有坐牢的前科,廖承志被学校开除。
5月,“济南惨案”传到日本,东京特支联合各地同乡会配合国内进行斗争。日本政府马上逮捕了“特支”成员,并驱逐出境。廖承志将留学生重新组织起来,搞联络、撒传单、干纠察,不久他又被日本特务抓进了荻洼警署拘留所。
一个月过去了,软硬不吃的廖承志被移送至东京警察总局,由特高科头目继续审讯:“你与哪些日本人来往?”
“我生活在日本,来往的人太多了,每天都有。”
“总有具体名字吧?”
“宣野长知。”
审讯室里仿佛扔进炸弹,审讯草草收场。
宣野长知在日本是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廖仲恺、何香凝与他往来频繁,还领廖承志拜见过他。
这可忙坏了东京警署特高科。有给宣野长知打电话询问落实的,也有急向上司请示汇报的,也有回头来找廖承志好言好语表示“友情”的。当天,廖承志就被几个特务恭恭敬敬送出了警署大门。
走过了几条街,廖承志发现身后还有特务盯着,他连笑了几声,直奔宣野长知公馆,真的请安道谢去了。
被永远驱逐出荷兰、德国
1928年冬,何香凝给儿女弄到了公费留学德国的名额。德国共产党是当时第三国际的领头雁,刚成为中共党员的廖承志是去担任德国国际海员工会执行委员,中央趁此机会让他转为德国共产党员。
1931年初,受国际海员码头工人总工会派遣,廖承志来到荷兰鹿特丹,教授中国海员学英文。他专门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廖版”专辑杂志,上有世界各国革命动态,中国国内新闻,以及海员关心的各种问题。
6月上旬一天深夜,因包工头向国民党驻荷兰领事馆告发,廖承志在住所被荷兰警察带走,关进鹿特丹警察拘留所。六周之后宣判:驱逐出境。
回到德国汉堡中国海员工会,廖承志照样出期刊、画漫画,鼓动中国海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小廖”的名气是越来越大。
9月,中国海员争取同工同酬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廖承志住所再一次被德国警察搜查,尽管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他还是被“永远逐出汉堡”。
上海滩英国巡捕上当
1932年,廖承志取道苏联回到上海,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工会党团书记。此时,淞沪抗战已然打响,他奔走于海员、华侨和外国友人之间。为不连累母亲,也为了自己的安全,母子俩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
返沪两个星期后,3月28号,是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罗登贤主持接头的日子。哪知上海中共特科领导人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党面临灭顶之灾。安排好海总其他同志转移,经验不足的廖承志鬼使神差地跑回接头地点再探究竟,结果自己投进了英国巡捕房的罗网。
廖承志开动脑子,叫来英国巡捕,表示自己要交代一条“大鱼”。巡捕高兴地跟着他去“抓鱼”,跟着他来到法租界何香凝住宅门前。一见廖承志手上的手铐,何香凝什么都明白了。廖承志趁机在母亲耳边讲了一句别人听不懂的广东话:“我住在家里,您让我替东北抗日联军买茶叶。”
第二天,何香凝就致电全国军事长官,表示情愿“与儿共留囹圄,唯不愿留外国囹圄,要求解往华界”。通电发出不久,又有消息传来,当局要将廖承志转押南京。何香凝不顾心脏病发作,叫人用藤椅把自己抬上汽车,由柳亚子陪同,来到上海市公安局,坐在寒风凛凛的院子里。
事已闹大,迫于各方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放了廖承志。
披枷戴锁长征行
出狱后的廖承志显然已不适合留在上海。在周恩来的举荐下,他改名何柳华,来到川陕苏区。
天性的直爽与幽默,加之对战友的绝对信任,廖承志没有想过要给自己涂一层保护色,等他意识过来,已经晚了。导火索缘于临行时母亲千针万线缝制的一条裤腰带,里面藏了给儿子救急用的一百元钱和一个金戒指。廖承志每天都扎着,也从不洗,裤带变得又黑又脏。战友郑义斋开玩笑要替他丢掉,廖承志夺过裤带,讲起由来,最后感叹:“为了天下的母亲,我也要革命到底呀。”
腰带的故事传开了,张国焘一拍大腿:铲除廖承志的时候到了。张国焘如此讨厌廖承志,起初是因为一年前廖承志来时带的那封信,中央在信中批评他放弃老区。张国焘认定廖承志是中央派来卧底的,况且最近边区大“肃反”,这个“丧门星”老是提出不同意见。
在他的授意下,廖承志被当作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关押起来,理由有二:“来自白区,被捕过,是否叛变被释,有待审查”;“身揣金戒指,中央银行还另有存款,此为国民党的活动经费”。
廖承志被单独关押,但是他的手绝对没有闲着:画领袖像,刻蜡板,根据地的钞票设计都非他莫属,更无人取代他红色中华通讯社外事翻译的差事。
1935年9月,张国焘公开打起分裂的旗帜南下。被隔离审查一年多的廖承志不顾一切地说:“党中央只有一个,红军不能分而治之。”张国焘再也不管什么与共产国际有牵连的“廖公子”,在一次相当级别的党员大会上当场宣布:何柳华系反革命分子,永远开除党籍。
由于张国焘的固执己见,红四方面军不得不三过草地,廖承志随部队进入甘肃、宁夏。黄河边上,他意想不到地遇见了周恩来。廖承志正在犹豫,周恩来几步走上前来,紧紧握了一下他的手就离开了。
当天晚上,廖承志被带到一间大办公室,周恩来、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好些领导人都很严肃地坐着。周恩来盯着廖承志,声色俱厉地问:“廖承志,你认识错误了吗?”
廖承志正欲申辩,却发现朱德在张国焘的背后朝自己直眨眼。他明白了,低下头小声承认“错误”。
“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周恩来几句话就为廖承志的“错误”定了性。张国焘本来已宣布当晚处决廖承志,现在只好下令“以观后效”。
不久,廖承志恢复自由,离开了红四方面军,1936年12月恢复党籍。
马家洲集中营的快乐生活
1942年5月,廖承志对文化名人的“秘密大营救”和设法将海外抗日捐款不经国民党而直接转入延安,大大惹恼了蒋介石,将廖承志交由中统,关押于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
在与死神同舞的日子里,廖承志给自己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狱中生活:早晨唱歌,饭后作画写诗,看书。一次监视特务从小孔中发现,廖承志一个人手舞足蹈——指挥蚂蚁搬饭粒。
每天为廖承志送饭的看守姚宝珊,心里同情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更从骨子里敬佩廖承志。1942年9月的一天,他进来送饭,低声告诉廖承志自己想去延安,可以帮他捎书信给亲人。
廖承志平静的心一下子翻江倒海,他当时并不完全信任姚宝珊,但这是个机会,万一消息可以传出去,党组织和家人对他的情况就有了了解。他不声不响地坐了半晌,写下两首诀别诗和家信。但对党组织、对周恩来的信,整整想了近一个月才完成,“希望你相信,小廖到死没有辱没光荣的传统!其余,倘有机会,可面陈,无此机会,也就算了。就此和你们握别。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的牢房里,叛徒来过,女人来过,蒋经国也来与他联床夜话过,可一切仍然是徒劳。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廖承志一过就是三年多。
重庆歌乐山痛骂蒋介石
1944年冬天,由于何香凝拿着姚宝珊捎来的书信,再也无法掩饰的蒋介石下令,廖承志被专机押解到重庆,却被投进歌乐山渣滓洞,整天伴随着他的是军统特务更为严厉的监视。
1945年9月,毛泽东要来重庆谈判,蒋介石居然想说服廖承志,从而给毛泽东一个难堪。于是廖承志三年多来第一次穿上新衣,出现在蒋介石重庆官邸。蒋介石强装风度:“你的母亲还在外面等着你,你这样对得住父母吗?你才贯中西,我想把你留在身边,可是……”廖承志马上打断他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1946年1月22日上午,几个军统特务令他收拾东西起身,廖承志以为骂过蒋介石,自己真死到临头了。没想到,汽车开到一栋“政协”大楼前停下,他被带进一间办公室。
正疑惑着,有人急步上楼梯,接着一声咳嗽,这是周恩来独有的。门开了,周恩来几步抢上前来,哽咽地一声“小廖”,将廖承志抱在怀里。囚禁四年未掉一滴眼泪的廖承志,抱着周恩来失声痛哭。
廖承志这才知道,四年前他被秘密绑架的那一天,周恩来亲自派乔冠华赶去韶关,通知他转移,但是晚了一步。而且党时刻没有忘记他,中共七大上,他以最高票数被选为33名候补中央委员的第一名。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将廖承志、叶挺等一批高级干部将领列入首批释放名单。
廖承志跟着周恩来回家——中共代表团驻地重庆中山路263号。周恩来的机要秘书童小鹏拍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廖承志拥着邓大姐,手拿着自制竹烟斗,幸福开心地笑着。另一张是廖承志长发、小胡子的“囚犯”形象,当作过去四年的见证。
4月8日,中央决定让廖承志与刚获释的叶挺,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回延安。临行时,廖承志因有事留了下来。当得知飞机失事,廖承志并不为自己感到庆幸,他在祭文中写道:“他们永远不会回来了,只留下了他们的话——他们说过的话,未曾说完的话,这些话依然留在我的心中,直到永远……”
心透神明脑自通
解放后,廖承志一直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尤其是中日友好工作,外国友人都昵称他“奇妙的廖”。
“文革”开始后,廖承志一下子成为外交部和侨联两处造反派揪斗的对象,“火烧”、“砸烂”、“油炸”,大字报铺天盖地。周恩来急令,廖承志住进中南海,集中精力写“检查”。从来是妙语连珠、走一路笑一路的廖承志,此刻始终按总理吩咐,不出门,看书学习,绝不给总理惹麻烦。
可是周恩来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有着严重心脏病的廖承志终于被造反派从中南海“转移”到外办机构关押。此后长达两年八个月的“监护”中,属于他的,只有一套毛泽东全集和一套鲁迅全集。他硬是凭着记忆,在鲁迅文章扉页的空白处,用漂亮的蝇头小楷,回忆出自己多年来的感慨之作。心中充满爱与追求的人仍然胸怀如海,活得潇洒。他不仅自己这样,还尽力帮助同在一起被“监禁”的人,一起扛过了被林彪、“四人帮”迫害的日子。
这就是廖承志!一个永远快乐的廖承志!
成都大运会羽毛球队的参赛人员包括以下选手:
* 女单方面:韩悦和张艺曼是国羽的第四、五号选手,具有夺金的实力。
* 男单方面:董天尧和王正行正在国家队参加集训,他们在最近几次的挑战赛中均有不错表现。
* 男双方面:国羽派出何济霆/周昊东、任翔宇/谭强出战。他们大赛经验丰富,世界排名和成绩正稳步提升。
* 女双方面:国羽派出杜玥/夏玉婷、李汶妹/刘玄炫,实力强劲。
* 混双方面:杜玥将与此前国家队的老搭档何济霆再度配对征战混双,另外一对混双组合由任翔宇与刘玄炫搭档。
请注意,以上信息可能会随着比赛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具体参赛人员需以实际比赛为准。